(32kb)

 

1. 南宋得以偏安的原因: 

 

北宋之後,黃河南北及陝西之地,幾為金人所據;而江南荊湖兩淮地區,亦為群盜所佔,而宋室竟能偏安江左百餘年,實有下列數點原因:

 

. 義軍奮勇 (南宋方面)

靖康之難發生,宋室南渡,中原人民不甘受外族統治,紛紛組織義軍,力抗金兵,頗有聲勢,能對金兵南下起牽制之效。

 

. 名將捍衛 (南宋方面)

南渡以後,武臣在外作戰可權宜行事,不聽君命,此舉有助武臣士氣;且南宋初年,良將濟濟,屢挫金兵,如韓世忠的黃天蕩大捷,岳飛的郾城之役,虞允文的采石磯之捷,宋軍聲威由是大振,使金人不易萌生南下之念。

 

. 長江天險 (南宋方面)

南宋有長江、淮河的天險作屏障,金人長居東北,不善水戰,故不敢貿然渡江侵宋;且金人亦不習南方水土,戰鬥力減弱,故南宋能維持暫時的平安。

 

. 經濟優越 (南宋方面)

  南宋雖只得半壁江山,但所控制的江淮流域,氣候溫和,土地肥沃,農業產量高;且政府積極發展海外貿易,使南宋有穩定的經濟基礎,偏安江左。

 

. 向金稱臣 (南宋方面)

南宋初年,秦檜當國,主張與金言和,宋向金奉表稱臣,歲貢銀帛。及宋孝宗時,與金人重訂和約,改用叔姪之禮,兩國由是相安無事四十年。

 

. 得機喘息 (金人方面)

  南宋初年,金人採以漢制漢政策,在中原地區先後立張邦昌和劉豫為帝,作為南北緩衝,但偽政權無能,多次南侵皆敗,給予宋室喘息和重建政權的機會。

 

. 兀朮受挫 (金人方面)

金人南侵,目的只在搶掠財物,並無經略中原的雄圖;且兀朮多次南侵,皆為宋軍所挫,軍心不穩,主和派勢力抬頭,宋金和議遂成。

 

. 蒙古崛起 (金人方面)

南宋建國後,蒙古亦崛起於北方,金熙宗曾派兵北伐,但屢遭敗績,金人因有此後顧之憂,為求自保,遂暫緩進攻南宋。

 

南宋立國江左,憑君臣努力,終能達至偏安,然而,雖有岳飛、韓世忠等良將屢敗金人,卻始終未能恢復中原,中原轉陷落外族蒙古手上。


2. 南宋未能北定中原的原因:

 

南宋立國百餘年,其間雖有名將結岳飛、韓世忠、虞允文等屢敗金兵,但始終不能收復中原,其主要原因如下:

 

. 高宗私心

南宋初年,名將輩出,屢敗金人,大有恢復中原之勢,但高宗深恐一旦北定中原,迎還徽、欽二宗,帝位可能不保,故雖有郾城大捷,仍強召岳飛回朝,派秦檜與金議和,割地稱臣。

 

. 主和勢盛

宋室南渡後,主和派勢盛,前有黃潛善、汪伯彥,後有秦檜,迎合高宗私心,力主議和,為帝寵信,主戰派多被誅逐,朝廷諱戰,北伐事業受阻。

 

. 武將受制

南宋初期,年年用兵,諸將擁兵在外,屢立戰功,高宗為防諸將恃功跋扈,重行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政策,對將領多加制肘,甚至急欲收回兵權,屈辱議和。

 

.  人心貪逸

江南山川秀麗,土地肥沃,南宋臣民皆貪戀江南,樂不思蜀,「直把杭州作汴州」,已無恢復中原的壯志,僅以偏安為目標。

 

.  將才凋零

自岳飛遇害後,良將不是棄而不用,便是殺戮殆盡,而且朝廷先後出現秦檜、韓侂冑、史彌遠、賈似道等四位宰相專權亂政,政治日趨腐敗,南宋自難望復國。

 

.  金國強勢

自金主完顏亮即位,已積極作好用兵宋室的準備。及金世宗繼位,任用賢能,政治修明,有「小堯舜」之稱,因此宋孝宗雖有規復山河之志,但亦難望成功。

 

北宋聯金滅遼,遼國雖滅,宋室卻亡於金國;宋室南渡,君臣安於現狀,無意北伐,且政治日壞,及蒙古興起,竟又重蹈覆轍,聯合蒙古滅金,南宋最後亡於蒙古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
3. 比較東晉、南宋得以偏安的原因:

 

晉朝匈奴入侵,懷愍二帝被擄,中原淪入五胡手中,晉室南渡。宋朝亦因金兵入寇,徽、欽二宗被俘,中原為金人所有,南宋唯有偏安江左。以下簡單比較東晉、南宋得以偏安的原因:

 

. 長江天險 (地理方面)

東晉──建都於建康,有長江為屏障,外敵難以進犯;加以胡人不善水戰,自然不敢輕言南下。

南宋──定都臨安,亦有長江天險作屏障,外敵難以進犯;而且金兵又不善水戰,自然亦不敢輕言南下。

 

. 名將奮勇 (人才方面)

東晉──先後有祖逖、桓溫、庾亮、劉裕等將帥北伐,打擊胡人。

南宋──南宋初年,岳飛、韓世忠、吳玠、吳璘等名將,皆效命宋室,屢挫金兵。

 

. 外敵勢弱 (軍事方面)

東晉──東晉立國後,北方因五胡相攻,未暇南顧,使晉室有喘息之機。其後淝水之戰,東晉大敗前秦,瓦解其勢,遂成南北對峙之局。

南宋──南宋初年,蒙古興於漠北,勢力日漸壯大,對金朝構成威脅,金人派兵征討,屢為蒙古所敗。金國既有後顧之憂,遂不得不暫緩進攻南宋。

 

. 人心歸附 (民心方面)

東晉──晉室南渡之初,賴有宰相王導悉心調和南北世族,使其共同支持司馬氏政權,穩定晉室政局。

南宋──北宋滅亡後,中原地區的軍民,皆紛紛組織義軍,力抗金兵,金人南侵遂受到牽制。

 

. 江南富饒 (經濟方面)

東晉──三國時代,江南日益開發。及永嘉之亂,中原世族紛紛南移,戶口增加,經濟更見繁盛,足以支撐東晉政權。

南宋──南宋除繼續倚重南方的雄厚經濟基礎外,還積極發展海外貿易,財政收入豐足,足可支持偏安之局。

 

東晉自元帝立國至恭帝被廢,凡10主,104年而亡。而南宋自高宗開國,至宋帝昺之亡,共9主,153年而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