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3kb)

 

1. 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:

 

1894年,中日兩國為了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衝突,終引發甲午戰爭。現述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:

 

. 大陸政策(遠因)

日本向為中國藩屬,但自明治維新1868年)後,國富兵強,為滿足政治、經濟野心,積極推行「大陸政策」,企圖先征服朝鮮為踏腳石,進而侵略中國大陸。

 

. 江華條約(遠因)

1873年,日本曾派使來華試探,得知清廷不干預朝鮮內政外交,此助長了日本侵略朝鮮的野心。1875年,日本派軍艦強佔朝鮮的江華灣1876年,迫朝鮮訂立《江華條約》,承認朝鮮為獨立國。清廷以朝鮮仍臣服,未加理會。

. 濟物浦條約(遠因)

1882年,朝鮮政府的親華派大院君發動「壬午兵變」,欲消滅親日的閔妃一派。中日派兵平亂,事後日本迫朝鮮簽訂《濟物浦條約》,容許日本留兵駐守,形成中日雙方軍隊在朝鮮對峙的局面。

. 天津條約(遠因)

1884年,朝鮮獨立黨(新黨)勾結日本發動「甲申兵變」,攻殺親清的舊黨,清軍將領袁世凱率兵入宮平亂。1885年,日本的伊藤博文李鴻章談判,簽訂《天津條約》,規定日後再出兵朝鮮,須先知會對方。自此,朝鮮成為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。

. 東學黨事件(導火線\近因)

1894年,朝鮮發生「東學黨事件」,中日兩國同時出兵,亂平後,中國要求日本撤兵,日本拒絕,佔領漢城,並迫朝鮮脫離中國保護。其後,日軍更擊沉中國運兵船高陞號(豐島之役),突襲駐朝鮮牙山的清軍(牙山之役),清廷遂向日本正式宣戰。

189481日,中日兩國同時宣戰,這年歲次甲午,故稱中日甲午戰爭。翌年2月,中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,中日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結束戰爭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 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:

 

1894年,中日兩國為了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衝突,終引發甲午戰爭。現述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:

 

. 東學黨事件(導火線\近因)

1894年,朝鮮東學黨事件亂平之後,日本拒絕撤兵,佔領漢城,並迫朝鮮脫離中國保護。其後,日軍更擊沉中國運兵船高陞號(豐島之役),突襲駐朝鮮牙山的清軍(牙山之役),清廷遂向日本正式宣戰。

. 平壤之役(陸戰)

8月初,清軍駐朝鮮的15000軍隊集中在平壤。9月,40000日軍分兩路攻陷平壤,清總兵左寶貴戰死殉國,統帥葉志超逃遁遼東。

 

. 黃海之役(海戰)

平壤戰役後兩日,中日海軍在黃海相遇,激戰4小時,中國4艘軍艦沉沒,致遠號管帶(艦長)鄧世昌戰死,官兵死傷千餘。李鴻章聞訊,為保存實力,令餘艦退守威海衛。

 

. 遼東之役(陸戰)

  日軍隨即兩路進攻遼東。陸路渡鴨綠江,連陷鳳凰城安東等重鎮;海路從遼東半島登陸,攻陷大連、旅順等重要港口。

 

. 威海衛之役(海戰)

  18952月,日軍海陸兩面包抄威海衛,佔領炮台,炮轟北洋艦餘艦,海軍提督丁汝昌與部下內訌,突圍不果,服毒自殺,北洋艦隊全軍覆沒。

 

. 訂立和約

日軍又南陷澎湖,威脅台灣,清廷知事無可為,遂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,18954月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結束。

 

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,對中國朝野打擊很大,《馬關條約》又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,影響中國至深。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《馬關條約》的主要內容:

 

1.中國承認朝鮮完全「自主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開放沙市、重慶、蘇州、杭州為商埠

2.割讓台灣、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    5.允許日人在通商口岸設廠及居住

3.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.日本享受最惠國待遇   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3. 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:

 

1894年,中日兩國為了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衝突,終引發甲午戰爭。現述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:

 

中國方面

 

. 引起瓜分之勢(政治)

甲午戰爭,中國竟敗於小國日本手上,國際地位迅速滑落,且日本割佔大片土地,誘發列強藉口調停有功,紛紛在中國強租港灣,劃定勢力範圍,有瓜分中國之勢。

 

. 激發救國運動(政治)

甲午慘敗,證實只求「船堅炮利」的洋務運動失敗,中國面臨瓜分危機,有識之士紛紛尋求救國途徑,有康有為、梁啟超的維新運動,孫中山的革命活動。

 

 

. 嚴重打擊工業(經濟)

根據《馬關條約》,日本人得在各口岸設立工廠,列強援引最惠國條款,取得同樣權利,於是外國商品成本大減,嚴重打擊當時正萌芽的中國輕工業。

. 財政面臨破產(經濟)

《馬關條約》的軍費賠償和遼東半島贖金高達二億三千萬兩之鉅,清廷根本無法應付,只好向英、法、俄大舉借債,而以關稅作抵押,從此外人操控關稅,使清廷財政瀕臨破產。

國際方面

 

. 加強日本野心

甲午戰爭中國的不堪一擊,增強日本侵華野心;為日本佔據的朝鮮、台灣、澎湖成為日本侵華的基地;而中國的巨額賠款,更加強日本發展侵華的軍事實力。

 

. 引起日俄戰爭

《馬關條約》中,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,影響俄國在華利益,俄國遂聯同德、法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。此事加深日俄矛盾,終引發1904年的日俄戰爭。

 

甲午戰後,日本聲望大增,而其在華奪取的利益,遠超西方各國,列強在華均勢遂遭破壞,遠東從此多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