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91kb)

 

1. 日本侵華的背景:

 

1937年,日本發動武裝侵華,導致中日八年戰爭。下述日本大舉侵華的背景:

日本方面

. 實現大陸政策

日本自明治維新後,國勢驟強,復因日本地少人多,把侵略中國作為其重要國策。及自1927年,日本軍閥田中義一出任首相,提出《田中奏摺》,強調「欲征服世界,必先征服中國;欲征服中國,必先征服滿蒙」,遂積極展開向華侵略的行動。

 

. 軍國主義抬頭

1930年,日本國內少壯派軍人及好戰激進份子抬頭,不惜刺殺穩重的元老政治家,操縱政權,對外實行強硬外交,對內實行軍國主義教育,培養民族優越感,積極策動對華侵略。

 

. 解決經濟危機

192910月,美國股市大崩潰,世界性經濟衰退迅速蔓延,日本海外市場銳減,陷入經濟恐慌,日本急謀侵略中國,既可轉移國人視線,又可解決民生,奪取中國資源和市場,紆緩經濟危機。

 

. 分化中國失敗

九一八事變後,日本積極分化中國,但不成功,如日本扶植滿洲國,遭聯合國否認;提出「廣田三原則」(要求中國承認滿洲國;共同防共;取消反日運動),為中國嚴拒;提倡華北特殊化及華北自治運動,但華北各省始終擁護中央。日軍見分化無成,轉而採用積極的軍事行動。

中國方面

. 中國國力漸豐

北伐成功後,中國正式出現統一的局面,有利從事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各方面的建設。日本只好率先發動全面性的侵略,以免日後中國強大,難以控制。

 

. 國共趨向合作

國共鬥爭激烈,日本圖以「共同防共」引誘國府。1936年西安事變後,國共息爭,進而合作,日無計可施,唯有發動全面侵略。

國際方面

. 德意日結盟

1936年底,德、意、日締結反共同盟,協議瓜分東西半球。日本軍人野心勃勃,遂全面侵華,企圖稱霸東方。

 

. 列強無暇東顧

當時歐洲各國正注意於西班牙內戰,蘇俄致力於國內清黨,美國孤立主義抬頭;且其時世界各國經濟大倒退,歐美各國正忙於處理國內經濟問題,列強無暇東顧。日本遂以為良機勿失,欲一舉併吞中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2. 北伐成功與西安事變結束兩事與日本大舉侵華的關係\日本大舉侵華的近因:

 

1937年前,日本不斷發動武裝侵華,蠶食中國東北及華北。1937年,由於國內外形勢的逆轉,日本改變政策,實行速戰速決,全面侵華。考其原因,有下列各端:

 

. 北伐成功

北伐成功統一南北,社會較前穩定,有利進行全面建設,遂步走各富強,日本深恐中國一旦強大,妨礙其併吞中國的政策,於是先發制人,大舉侵華。

 

. 西安事變

西安事變後,國共一致合作抗日,日本眼見引誘國民政府共同防共政策無法實行,又見中國內部日趨統一,對日本極為不利,唯有提早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略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3. 九一八事變的藉口、經過、影響:\1931年日本在華的軍事行動:

 

1931918日,日本首先對中國東北採取軍事侵略行動,發動九一八事變。下述九一八事變的藉口\經過\影響:

九一八事變的藉口

. 鐵路被毀

1931918日,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令人炸毀南滿鐵路的柳條溝一段,誣為中國軍隊所為,以此為藉口進攻瀋陽。

九一八事變的經過

. 突襲瀋陽

1931918日晚,日軍發炮轟擊瀋陽北大營,殺死國軍數百人,並進攻東大營,強佔瀋陽、長春、營口、安東等地。當時國民政府不願輕啟外戰(正在剿共),且欲指望國際聯盟(簡稱國聯)干涉日本,張學良遂令東北軍不加抵抗。

 

. 東三省淪陷

日軍不理會國民政府向國聯投訴,在數日間攻下遼寧、吉林兩省大部份土地,12月,東三省即告淪陷。

九一八事變的影響

. 成立滿洲國

日本為掩飾其強佔東三省的罪行,及長期控制東北(東三省民眾不肯屈服,組織義勇軍,展開游擊戰),採以華制華政策,19323月,在吉林成立滿洲國,擁溥儀為傀儡皇帝。

 

. 日本退出國聯

193210月,國聯調查團團長李頓發表報告書,指「九一八事變」是日本預謀,非出於自衛,滿洲國是日本傀儡政權,不予承認,並促日本撤兵。日本遂憤而退出國聯,且加快其侵華步伐。

 

. 反日情緒高漲

九一八事變引起全國上下的公憤,紛紛組織抗日團體,展開大規模的反日示威,抵制日貨,並促請國民政府停止內戰,全面抗日。       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4. 一二八事變的藉口、經過、影響:\1932年日本在華的軍事行動:

 

1932128日,日本在上海採取軍事侵略行動,先發動一二八事變。下述一二八事變的藉口\經過\影響:

一二八事變的藉口

. 僧人被毆

1932120日,日本嗾使在上海的日本僧人與三友實業社的中國工人毆鬥,焚燬工廠。日本以日本僧人被毆為由,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最後通牒,要求道歉、賠償、懲兇,及制止反日活動,在1932128日下午6時明確答覆。上海市長吳鐵城已於下午3時全部答允日本要求,但日本仍於是晚進攻上海閘北。

一二八事變的經過

. 突襲上海

1932128日晚上11時,日本駐上海的海軍司令鹽澤下令突襲上海閘北,砲轟吳淞。並聲稱只要4個小時,便可佔領上海。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,力戰月餘,日軍三易其帥,仍無法攻陷上海。直至31日,日本大軍增援,上海十九路軍才被迫撤退。

 

. 《淞滬停戰協定》

因上海是重要商港,英、美、法三國出面調停,34日停戰,55日中日簽訂《淞滬停戰協定》,上海被劃為非武裝區。

一二八事變的影響

. 反日高漲

一二八事變發生,反日運動更趨激烈,尤以東北一帶的人民為甚,紛紛組織義勇軍進行游擊戰,與日抗衡。

 

. 停止內戰

人民強調要求國民黨放棄「先安內,後攘外」的政策,停止剿共,一致抗日。國民政府不得已放棄剿共,使中共轉危為安,其後更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。

 

. 以華制華

日本鑑於國際譴責和中國反日情緒高漲,以後行動側重「以華制華」政策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5. 七七事變的藉口、經過、影響:\1937年日本在華的軍事行動:

 

193777日,日本在北平採取軍事侵略行動,後發動七七事變,掀開八年抗戰的序幕。下述七七事變的藉口\經過\影響:

七七事變的藉口

. 軍人失蹤

1937年春夏,日軍經常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。77日晚上,日軍藉口一名騎兵失蹤,要求全軍進入宛平縣縣城搜索,為當地國軍拒絕,日軍即發炮轟城。

七七事變的經過

. 平津淪陷

七七盧溝橋事變後,日本一面大舉向平、津區增兵,提出無理要求,一面宣傳談判,疏懈中國軍民鬥志。中國軍民英勇抵抗,但日軍武器優越,且早有預謀,國軍被迫撤離平、津。

七七事變的影響

. 對日宣戰

717日,蔣介石發表「廬山談話」,宣示抗戰到底的決心。其後,頒發總動員令,宣佈全面抗戰。

 

1931至37年日本對華的軍事行動:

 

日期

東北

上海

華北

1931年7月

萬寶山慘案

 

 

1931年9月18日

九一八事變

 

 

1932年1月28日

 

一二八事變

 

1932年3月1日

成立偽滿洲國

 

 

1932年5月5日

 

《淞滬停戰協定》

 

1933年5月31日

 

 

《塘沽協定》

1935年7月6日

 

 

《何梅協定》

1935年下半年

 

 

華北特殊化(或稱華北五省自治運動)

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

1936年5月

 

 

廣田三原則

1937年7月7日

 

 

七七盧溝橋事變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6. 七七事變後國共對日的政策:

 

1937年日本發動「七七事變」後,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決定了對日本侵華的反抗政策,簡述如下:

國民政府方面

. 廬山談話

七七事變發生後,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發表「廬山談話」,表明中國政府對日本的態度是:「希望和平,但不求苟安;準備應戰,而絕不求戰」。

 

. 總動員令

當時日本並不理會中國要求談判的呼籲,反而加強軍事行動,攻陷平、津等地,國民政府認為和談無望,頒發總動員令,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,由蔣介石任海陸空軍大元帥,並發表《自衛抗戰聲明書》,宣佈全面抗戰。

 

. 以空間換時間

蔣介石鑑於日軍武備精良,來勢兇猛,遂擬定長期作戰的策略:以空間換取時間,利用中國廣大的土地,消耗日軍實力,並在一面抗日之餘,一面擴軍,以求取得最後勝利。

中國共產黨方面

. 呼籲全民抗戰

七七事變發生後,中共中央通電全國,呼籲國人團結起來,實行全民抗戰。同時,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等聯名致電蔣介石,表示願意在其領導下,為國效命,請授為抗日前鋒。

 

. 國共合作

同年(1937年)9月,中共向國民政府遞交「共赴國難宣言」;其後國共兩黨又通過會談,達成多項協議,從而建立了合作抗日的關係,共赴國難。

「共赴國難宣言」的內容:

1      為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奮鬥

2      取消推翻國民政府政權的一切行動

3      停止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

4      取消蘇維埃政府,以期全國政權的統一

5      取消紅軍的番號及名義,改編為國民革命軍,接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統轄,共負抗日之責   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7. 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原因:

 

1937年日本發動「七七事變」後,國民政府改變一向容忍的對策,對日宣戰,掀開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。以上簡述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改變對日侵略的對策的原因:

 

. 抗日高漲

自九一八事變後,全國抗日運動風起雲湧。七七事變後,國民反日情緒更為高漲,過往的不抵抗政策自難得民眾支持,國民政府只好改變政策,全面抗日。

 

. 國共合作

西安事變後,蔣介石被逼取消「先安內,後攘外」政策,停止一切剿共活動,召開救國會議,國共雙方達成協議,共同抗日。

 

. 不再妥協

國民政府本欲以談判解決戰爭問題,唯日本欠缺誠意,在七七事變後假意談判,卻增兵平、津,國民政府見日本野心勃勃,知道若不反抗,不僅華北不保,中國亦會淪陷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8.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時的中國戰略\日本戰略:

 

1937年前,日本不斷發動武裝侵華,蠶食中國東北及華北。1937年,由於國內外形勢的逆轉,日本實行全面侵華。中日戰爭的八年中,大抵可分為三個階段。現述該三個階段的日本戰略和中國戰略:

 

第一階段

中國戰略——空間換時間

中國因裝備不足,戰鬥力未強,於是採取長期消耗戰策略,希望「以空間換取時間」,在抵抗後節節撤退,避免與日軍正面交鋒,以消耗和分化敵人的實力。

 

日本戰略——速戰速決

日本採取速戰速決策略,調動精銳部隊,攻擊中國之大城市,企圖消滅中國之主力,揚言「三個月便可滅亡中國」。

 

第二階段

中國戰略——擴大戰區

武漢失守後,國軍主力撤入西南山岳地帶,將戰區擴大,使日軍的重型機械武器難以發揮,與日軍相持,苦撐待變;而共軍又在敵後發動游擊戰,使日軍腹背受敵。

 

日本戰略——封鎖中國、以華制華

日軍受到地形限制,重型機械武器無法施展,加上戰場遼闊,兵力不敷分配,只能改變初期策略,實行封鎖政策和以華制華政策。

 

第三階段

中國戰略——並肩作戰

日本掀起太平洋戰爭後,中國與英、美、蘇等結成「同盟國」,彼此緊密合作,並肩對日作戰,反守為攻。

 

日本戰略——進軍南洋

日本與德、意組成「軸心國」,且因日本戰略物資逐漸缺乏,於是日本銳意南進,一方面與德、意在中東會師,一方面掠奪東南亞的資源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9.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的經過:

 

1937年,日本全面侵華。中國對日抗戰的八年中,大抵可分為三個階段,最後終能反敗為勝。現述該三個階段的經過:

 

第一階段1937年七七事變——193810月武漢撤守)

. 平津失守

1937年七七事變後,日軍聲言「三個月便可滅亡中國」,在華北大舉進攻,瞬間北平、天津相繼失守。

 

. 上海淪陷 (淞瀘會戰)

同年813日,日本又開闢華中戰場,強攻上海,史稱「八一三事變」。國軍堅守3個月後,在11月撤退,上海淪陷,南京國民政府失去屏障,遂西遷重慶。

 

. 平型關大捷 (太原會戰)

華北日軍9月進攻山西太原,但期間在平型關受到八路軍伏擊,全旅4000日軍陣亡,中國取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,史稱「平型關大捷」。其後,雙方激戰月餘,11月,太原失守。

 

. 南京大屠殺

華中日軍攻陷上海後,繼而上攻南京,國軍在1213日棄守。日軍為要摧殘中國人抗日的勇氣和決心,以及緩和日軍內部的不滿情緒,下令屠城6個星期,殺害中國軍民達30萬,史稱「南京大屠殺」。

 

. 台兒莊大捷 (徐州會戰)

南京淪陷後,華中日軍北上,而華北日軍南下,夾擊徐州,企圖打通南北戰場。19383月,中、日激戰於徐州的門戶——台兒莊。血戰1個月,國軍殲敵二萬餘,是為「台兒莊大捷」;後日軍增兵反攻,徐州、開封先後失陷。

 

. 武漢撤守 (武漢會戰)

19386月,35萬日軍進攻華中腹地——武漢,企圖擊破國軍主力,且切斷粵漢鐵路,斷絕國軍補給,逼國府屈服。國軍展開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戰役,奮勇戰鬥4個月。10月,廣州失陷,武漢失去戰略價值,國軍自動撤退,轉入西南山岳地帶。

 

第二階段193810月武漢撤守——1941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)

. 封鎖沿海

武漢徹守後,大片國土和沿海城市落入日軍手中。193810月,日軍攻陷廣州,1939年年初,攻佔海南島,至此徹底封鎖了中國海岸,國民政府只能從西南方的緬甸、越南輸入軍需物資。

 

. 外交封鎖

當時,歐洲戰爭爆發,德、意、日組成「軸心國」。蘇聯暫時與日本妥協,訂立《中立友好條約》;英國為取悅日本,封鎖了滇緬公路;法國在歐戰中敗於德國,在德、日的箝制下,法國被迫封鎖滇越公路,於是中國的對外交通完全斷絕,中國陷於孤軍作戰的艱苦境地。

 

. 以華制華

日本感到持久戰的壓力,遂採以華制華策略,宣稱「日支親善」、「共同防共」、「經濟合作」,與中國共同建立「東亞新秩序」;並收買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,1940年在南京成立偽「國民政府」,協助總轄淪陷地區,並為日軍搜刮物資。

 

. 三次長沙會戰

日本為控制四川門戶,以困死國軍在西南內地,乃於19399月、19419月和194112月三次大舉進攻湖南長沙,均為國軍擊敗,尤以第三次長沙會戰,12萬日軍全面潰敗,國軍士氣大振。

 

. 百團大戰

19408月至12月,八路軍在華北先後出動115團軍隊,共40萬兵出擊日軍,展開百團大戰,牽制了日軍,並提高了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威望。

 

第三階段1941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——19458月日本投降)

. 加入同盟國

194112月,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,掀起太平洋戰爭。美、英遂與中、蘇與其結為「同盟國」,一致對德、意、日的「軸心國」作戰。蔣介石被委任為中緬印戰場的最高統帥,負責牽制中國戰場上的日軍,以配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。

 

. 遠征緬甸

日本偷襲珍珠港後,進攻馬來亞、香港、菲律賓、南洋群島,並侵入緬甸。1942年初,緬甸英軍為日軍包圍,國軍往援,殲敵3萬餘,阻止日軍與德軍在中東會師;並打通中、印公路,於是外國物資得以輸入,奠定日後反攻的基礎。

 

. 衡陽會戰

1944年,美軍反攻成功,奪取了太平洋的制空制海權,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已被切斷。日本為準備撤去南洋百萬大軍,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路(大東亞鐵路),全力攻打湖南的衡陽,國軍苦守47日終失陷,桂林、柳州等地相繼失陷。

 

. 湘西會戰

1945年春,日軍發動「大陸決戰」,進攻湘西,但為國軍大敗,此為國軍轉敗為勝的轉捩點。以後,日軍節節敗退,軍力逐漸衰竭。

 

. 日本投降

19455月,德軍投降。7月,中、英、美發表《波茨坦宣言》,促日本投降。86日及9日,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傷亡慘重。88日,蘇聯對日宣戰,日本關東軍崩潰。814日,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,中國獲得最後勝利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0. 抗日戰爭三個階段的結果:

 

中國對日抗戰的八年中,大抵可分為三個階段,最後終能反敗為勝。現述該三個階段的結果:

 

. 第一階段

日軍攻陷沿海主要城市,並進兵至黃河、長江中游,以至華南一帶。國民政府遷都重慶,作長期抗戰的準備。中國雖然喪失大片國土,陷入艱苦抗戰,但卻牽制了敵軍力量,阻止日本速戰速決計劃的實現。

 

. 第二階段

國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憑著高昂士氣及地形之利,仍在長沙屢創日軍;而八路軍等在敵後展開游擊戰,亦對日軍有牽制作用,戰局漸趨穩定。

 

. 第三階段

中國得到同盟國的援助,戰局逐漸好轉,收復了部份失地。隨著同盟國反侵略戰爭的勝利,美國又以原子彈轟炸日本,日本遂宣佈無條件投降,中國終於獲得最後勝利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1.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失利的原因:

 

中日戰爭,共歷八載。戰爭初期,中國軍隊節節敗退,僅一年多,華北、華中各大城市均告失守,沿海港口被封鎖,中國陷於困境。下述中國抗戰初期失利的原因:

 

. 雙方軍力懸殊

抗戰前期,中日兩國實力懸殊:日本工業發達,軍力強,大海陸空軍裝備齊全,兵員訓練有素,後援物質豐足;中國則工業落後,軍備落後,不單缺乏重型武器,而且軍隊質素參差不齊,後勤支援力量薄弱。

 

. 雙方準備不同

日本制定「大陸政策」後,積極發展國內經濟和軍備,處心積慮,務求吞併中國。日本對侵華作出充分步署,故一開戰即能有計劃、有組織地在中國沿海進行突襲,先發制人。反觀中國則長期內戰(北伐、五次剿共),對日本侵略採「先安內後攘外」政策,始終持妥協求和的態度,直至戰爭開始,才倉卒應戰,陷於被動捱打之局。

 

. 雙方策略不同

抗戰初期,日軍採速戰速決策略,欲以最優良的軍隊,三個月內滅中國;而中國則採長期消耗戰,企圖以空間換取時間,故寧可放棄某些大城市,盡量保留國軍實力和消耗敵人兵力,故前期戰事,失地甚多。

 

. 地利形勢不行

戰爭初期,主要戰場在沿海沿江的平原地區,有利日本的精良武器及機械部隊,故北平、天津、上海等地瞬即失守。

 

. 外交孤立無援

抗戰初期,日本對華實行經濟及外交封鎖,不單封鎖中國沿海港口,又迫英、法封閉滇緬公路及滇越公路,斷絕中國一切外援通道,孤立中國,使中國陷於艱苦作戰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2.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反敗為勝的原因:

 

中國抗日戰爭開始,初期國軍節節敗退,最後終能獲勝。現分析其因素:

 

. 民心團結

國人深知抗日之戰為民族國家存亡之關鍵,復目睹日軍在華暴行,更加敵愾同仇。政府發表抗戰綱領後,全國目標明確,團結一致,在戰況不利的情形下仍不氣餒,奮勇抗敵,並展開救國工作,爭取最後勝利。

 

. 國共合作

西安事變後,國共雙方同意「停止內戰,一致抗日」,並組成「抗日民族統一陣線」,並立即編整軍隊,共赴時艱。

 

. 戰略正確

抗戰初期,中國採用「以空間換時間」策略,一面抗戰,一面擴軍,不與日軍決戰,只是節節抵抗,消耗並牽制日軍兵力,保全己方實力。抗戰中期,國軍轉入山岳地帶,避開日軍重型武器,並採用持久戰術,消耗日軍實力,並在淪陷區內建立抗日基地,發動遊擊戰,伺機重創敵人。

 

. 地理優勢

中國地形複雜,內陸多高山丘陵,地勢險峻,佔有地理優勢,使日本調軍困難,重型武器難以施展。加上幅員廣大,日軍深入內地,需兵甚多,兵員不敷分配,抗戰後期,日軍兵力不繼,終告失敗。

 

. 盟軍援助

日本偷襲珍珠港,引發「太平洋戰爭」,中國和英、美、蘇等結成同盟國,得到英、美財力及物資的援助,在亞洲區戰場替盟軍牽制百多萬日軍,最後蘇聯出兵東北,擊敗關東軍,美國以原子投襲日本,使日軍徹底失敗。

 

. 日本轉弱

日本侵華,投入大量之軍力物資,本已有不敷應用之虞,加上在偷襲珍珠港,掀起太平洋戰爭後,日本相繼奪取菲律賓、緬甸、馬來西亞等地,戰線太長,戰場太多,以致兵力不足,物資不繼,終呈敗象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3. 抗日戰爭勝利的影響\成就:  (影響:第18點  成就:第14

 

中國苦戰8年,終於取得勝利。抗戰勝利,中國固然取得若干成就,但亦帶來不少後遺病。以下分述抗戰勝利的正負兩面的影響\以下分述抗戰勝利的成就:

 

正面影響\成就

. 收復大片國土

抗戰勝利後,中國不單收復抗戰時日軍所佔領的土地,更根據「開羅會議」協定,收回台灣、澎湖和東三省(東三省被蘇聯佔據9月後才歸還中國)

 

. 提高國際地位

抗戰前,中國備受列強歧視欺凌,及至八年抗戰,國人展示出頑強的鬥志和毅力,終將強大的日本擊敗,令列強刮目相看。戰後中國更與英、美、法、蘇並列世界五強,成為聯合國的五個永久會員國之一,國際地位位大提高。

 

. 廢除不平等條約

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英、美為了爭取中國的合作,決定取消以前所定立的不平等條約,其他國家亦相繼追隨,便中國百年恥辱終得到洗雪。

 

. 西南西北的開發

由於抗戰的關係,國府基於戰略需要,由南京遷都至四川的重慶,由是促進西南、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,並打破以往地域觀念的偏見。

 

負面影響

. 傷亡慘重

八年抗戰期間,國軍傷亡多達321萬,平民死傷更在2000萬人以上,失去家園者過億人,戰爭勝利的代價實在非常鉅大。

 

. 財政枯竭

日本於戰時佔領了中國的工業重地東北和富庶的沿海地區,使國府稅收損失嚴重,靠舉外債來維持龐大的開支。到勝利後,百廢待興,財用更加不足,經濟危機難以收拾。

 

. 蘇聯獲益

根據戰時簽訂的《雅爾達密約》,蘇聯在戰後獲得租借旅順為海軍基地,與中國共管中東及南滿鐵路,此外,中國得承認外蒙古獨立。凡此皆有利蘇聯在中國東北勢力的擴張。

 

. 共黨坐大

共產黨在抗戰期間,積極發展軍力和擴張地盤。1945年,共產黨控制18個「解放區」,人口約一億,黨員120萬,武裝部隊90萬,民兵220萬。戰後,蘇聯協助中共控制東北,接受60日軍的裝備物資,加上蘇聯的技術援助,中共力量更形壯大,日後遂發生國共內戰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4. 中國力抗日本對其他國家的貢獻:

 

. 助美牽制日軍

太平洋戰爭爆發,美軍受創頗大,幸而中國在境內牽制日軍達100多萬,使日本不能抽調更多兵力赴太平洋助戰。

 

. 助英解圍緬甸

英軍曾在緬甸受困於日軍,幸而中國於1943年出師緬甸,擊退日軍,為英軍解圍,並阻止日軍進攻印度。

 

. 分化軸心國

德、意、日三軸心國本有意在中東會師,然後席捲歐、亞、非三洲,但日軍終在中國戰場被牽動,無法西進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5. 比較日本兩次侵華的原因:

 

1894年,日本發動甲午戰爭;1937年,日本又發動全面侵華。以下比較一下日本發動此兩次戰爭的原因:

 

. 遠因方面

甲午戰爭──日本自明治維新後,國力漸強,鑑於地理因素,急欲各外發展,故有大陸政策的出現,以朝鮮及中國東北為其初步侵略目標。

中日戰爭──日本多次對外戰爭均能獲勝,野心遂增加上歐戰爆發,國內經濟危機,軍人勢力上揚,軍國主義抬頭,故有貫徹大陸政策的行動。

. 近因方面

甲午戰爭──1894年,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,中國應邀出兵,並依約照會日本。亂事平定後,由中國撤軍,而日本則堅持不退兵,且突襲中國牙山駐軍,戰事遂起。

中日戰爭──中國北伐成功,全國統一;西安事變後,國共合作,一致抗日。日本不願中國統一強大,故意在盧溝橋演習,並藉口搜查失蹤士兵被拒而發動戰爭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6. 比較中國在日本兩次侵華中一敗一勝的原因:

 

1894年,日本發動甲午戰爭,不消一年已取勝;1937年,日本全面侵華,但苦戰8年,最後仍告失敗。以下比較一下此兩次中日戰爭,中國一敗一勝的原因:

 

. 備戰方面

甲午戰爭——滿清政府未能審察形勢,動員全國兵力迎戰,只派遣北洋艦隊和淮軍與日本舉國之師周旋,因而不敵。

八年抗戰——國民政府實行全國兵民總動員,國共兩黨建立合作關係,各方抗日力量組成「抗日民族統一陣線」,終取得勝利。

 

. 政府決心方面

甲午戰爭——清廷對日本入侵朝鮮意見分歧,光緒主戰,李鴻章則主和,由於舉棋不定,至日兵進迫,始倉皇迎戰,終於一敗塗地。

八年抗戰——國民政府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,呼籲全國同胞共赴國難,並申明持久抗戰的決心,終於取得最後勝利。

 

. 士氣方面

甲午戰爭——北洋新軍訓練不足,軍紀敗壞,士氣不振,缺乏鬥志,不堪作戰。

八年抗戰——國家屢受侵侮,國人敵愾同仇,激發鬥志,上下一心抗敵。

 

. 戰略方面

甲午戰爭——負責對日作部署的李鴻章,指揮失宜,竟採「避戰保船」的下策,命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,結果受日軍的封鎖包圍,全軍覆沒。

八年抗戰——中國進行持久消耗戰,並在敵後展開游擊,牽制日軍;及後將主力分佈於西部山嶽地帶,以不利日軍機械化兵團作戰。

 

. 物資方面

甲午戰爭——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,供個人享樂;軍人上行下效,侵吞公款,以致軍備廢弛。

八年抗戰——太平洋戰爭後,中國得英、美物質上的支持,戰爭形勢逐漸好轉。

 

. 外交方面

甲午戰爭——李鴻章一直誤以為俄國會介入迫日本退兵,然而,俄國並無作出有關行動。李鴻章只好請求英、美調停,唯英、美兩國對日採取縱容的態度,清室外交徹底失敗。

八年抗戰——太平洋戰爭後,英、美對日宣戰,且與中國結盟。中國與盟國並肩作戰,互相支援,戰局逐漸好轉,終能獲得勝利。